互联网怎么赚钱(三)

昨天收到了数百条问候,谢谢所有关心我的人。经过一天的调养,身体已无大碍。今天是父亲节,祝天下所有的父亲节日快乐,也包括我自己,这是我过的第一个父亲节。

上一篇文章发出来后,有些朋友发消息来问“流量”到底如何理解,和自己每个月手机上网买的流量一样吗?

“流量”又是一个被滥用的词,在不同场景有不同涵义。在互联网的业务层面来说,流量意味着用户的访问量,同时要求能够控制“用户眼睛能够看到的页面内容”,或者是“用户鼠标可能会去点击的链接地址”。

所以虽然很多IDC和云计算公司也宣称他们有大量的流量,但他们口中说的流量,只不过是跑在一根网线里的数据量而已。他们既无法控制用户眼睛能够看到的内容,也无法控制用户可能会点击的链接地址,这样的流量是无法变现的。为此很多地方性的运营商想了一些歪招,在用户上网的过程中强行插入弹出广告,从而“劫持”了用户上网的流量 —- 将“看不见的流量”变成了“看得见的流量”,实现流量的变现。

流量和广告密切相关,但我还是习惯于把流量和广告的模式区分开。流量的盈利模式关注的是将“用户的访问量分流”。

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你的网站有30%的流量是我带来的,那么你是否应该考虑向我付费呢?因为我完全可以选择把这30%的流量导给别人而不是你。这正是Pinterest的盈利模式:用户从Pinterest上的图片可以点击到图片的来源网站,从而实现了分流,Pinterest也因此有足够的理由向获得分流的网站收取费用。

流量的生意还包括了网址导航和各种引导流量的地方(比如在Blog上交换友情链接也是一种流量的交换),因此不能和广告模式混为一谈。

—— 我是万恶的分割线 ——

上回说到,电商就是第三种盈利模式。

电商这种盈利模式其实没有什么好说的,就是把传统的生意搬到了网上,典型的新瓶装旧酒。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电子商务行业在2011年的产值已经达到了1200亿人民币。但是中国的数据统计一向不是很准,而且我也不知道这个数据里是否包含了广告收入。我们只需要知道,电商是一块很大的蛋糕就行了。

Amazon代表B2C的电商,Ebay代表C2C的电商,当然还有个Alibaba.com代表B2B的电商。大到京东、聚美优品等能叫电商,小至在淘宝上开个网店也能叫电商。电商是什么,电商就是你在网上卖东西,你的收入是自己商品的收入。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商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所以阿里的现任CTO王坚入职前跟马云说,你的这个“电子商务”,只有“商务”,没有“电子”。

在京东出现前,中国电商的霸主一直是淘宝。但淘宝一直面临的挑战是卖家良莠不齐,部分商品以次充好,售后服务也无法统一。虽然通过评价体系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毕竟评价体系也提高了用户的使用门槛。用户始终在靠运气去“蒙对”一个好卖家,这就让用户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是做开放式平台的难处,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京东抓住了淘宝的这个破绽,通过封闭系统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统一了用户在线上购买和线下收货、售后等关键环节,从而迅速占领了B2C市场。应该说京东走的是Amazon的路线,而此前淘宝一直在走的是Ebay的路线。

当淘宝回过神来推出天猫以抗衡时,京东已经成了气候。京东是一家很另类的公司,体制相对僵化,同时建有非常庞大的物流团队和遍布全国的仓储中心。刘强东一直坚信物流将是京东制胜的法宝,所以每年的收入大抵都投入了物流的建设中。京东的营业额虽然一年比一年大,但目前每年都在亏损,而且是十亿到几十亿的亏损。淘宝的对策是建立物流标准,已经尝试了很多年,也玩死了好几家物流公司。最近一次动作是联合地方政府一起推出了一个1000亿元投资的物流项目。

虽然京东每年都在亏损,也欠了投资人很多钱,但因为他是唯一能对抗淘宝的公司,因此京东不会倒下,淘宝的敌人不会让他倒下,京东的债主们也不会让他倒下,而只会拉进来更多的冤大头当债主。最后就指望能上市玩一把大的,让股民们为这些债主买单。淘宝越值钱,京东也就会越值钱。据说刘强东和马云、逍遥子(天猫CEO)的私人关系很差,有马云或逍遥子出席的会议,刘强东肯定不会去。

目前中国互联网的电商公司(淘宝除外),仍然以销售主导的居多,产品或技术很强的电商公司几乎没有。从人员配比上就可以看出,电商公司通常有一个庞大的销售团队或物流团队,而工程师团队的人数通常在1/10甚至更少。而对比Amazon的在线销售中,有30%是来自推荐系统的贡献来看,国内电商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技术还没有发挥出生产力的优势。或许这又是那些技术型公司的机会,能够有机会颠覆掉一批不愿意求变的“老电商公司”。

电商对比传统门店有什么优势?为什么要把生意搬到网上来做?这么说吧,如果你在你的小区周围开一个餐馆,那么辐射的用户范围只能是你的这个小区,如果你想辐射更多的用户,只能去别的地方开分店,这样扩大经营规模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而电商基于互联网,天生就没有边界,通过一些运营手段,能够让用户几乎无限的快速膨胀。唯一的问题似乎在于目前的物流无法跟上电商的膨胀速度,物流已经成为了制约电商发展的瓶颈。所以未来的电商之战,成也物流,败也物流。

在网上买卖东西,自然涉及到付款、收款、转账,于是产生了第三方支付行业,典型代表就是支付宝,在国外是Paypal。

有人可能会问了,有银行不是就可以了吗?银行为什么不自己做啊?

好问题。今天的现状是银行已经错失了这次机遇。究其原因,我会归结到神秘的“基因论”。在上篇文章中我曾经提到过瑞星没有互联网的基因,所以竞争不过360。银行这样的巨无霸,体系过于稳固,首先要面临银监会的监管,对于开展什么业务都有严格的要求,从而也无法快速求变以适应迅速变化的互联网。像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其实一开始是把银行不愿意做的事情给做了,这些需求非常的琐碎,银行根本不屑于做,也没有那个基因做。

有点扯远了,回到盈利模式上来,因为电商行业而产生的第三方支付行业,在盈利模式上与电商又不同了。我把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盈利模式总结为“抽税”的模式。

也就是说,对于每一笔可能的交易,第三方支付平台都可以从中抽取一定的厘金。支付宝目前已经开始对用户的大额转账收取手续费。同时支付宝对商户的交易也会征收手续费。比如你自己开了一个卖水果的网站,希望你网站上的用户用支付宝完成付款的话,那么你可以去支付宝申请一个商家服务,支付宝会根据你的交易量大小而抽取对应的费用。

顺道一提的是,京东目前是没有用支付宝的,主要原因是不希望阿里能够获取京东的交易数据。不用支付宝的悲剧就是目前京东80%的交易都是货到付款,送货员同时还得身兼收款的职责。京东曾想发展自己的支付业务,但也面临很多困难。第三方支付平台不是那么好做的,支付宝积累了这么多年的经验仍然会被人骂难用,而且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牌照也不是那么好获取了。

以前很多人一直在猜支付宝的盈利模式就是聚拢资金,然后每天吃利息就行了,或者是把这笔钱拿去做投资。因此很多人质疑支付宝,因为自己的钱存在支付宝,但支付宝没给自己利息。支付宝对此的回应是那点利息还不够公司的运营成本,同时宣称支付宝不会动用这笔资金(开展银行业务是需要牌照和很强的监管的)。不管支付宝会不会动用这笔资金,但只要想想支付宝手上控制着如此巨大的资金,而且借助互联网实现滚雪球式的快速膨胀,想想都会觉得是很可怕,这才是真正的大BOSS。

因为有了支付宝的底气,以及电商行业的数据做支撑,阿里的野心开始继续膨胀,继而推出了阿里金融,开展小额信贷业务。说白了就是放贷,只不过不是高利贷,但总归是有利息,要还的。

这也是个一本万利的生意,而且又是银行不屑于做,也没能力做的。银行不屑于做是因为小额信贷业务的金额都太小了。银行没能力做是因为无法对贷款人的信用做出合理的评估,随便来个张三李四拿了我钱最后消失了怎么办?但阿里正好有这个能力,能够评估出贷款人的信用。因为阿里拥有国内最大的电商数据库,淘宝卖家、B2B卖家在阿里的平台上完成的每一笔在线交易都有据可查,因此阿里知道每个卖家的经营状况和信用风险。

这事情也就阿里能做了。阿里的Founder之一、支付宝CEO、阿里小微金融集团CEO彭蕾曾经表示过,在阿里未来的业务中,她最看好的是阿里金融这块蛋糕。

近期支付宝又推出了一个叫“余额宝”的业务,用户可以往里面存钱,然后钱会拿去投资基金的理财产品,年收益率会比存在银行里的利息要高很多。支付宝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聚拢资金,实现自己的“金融化”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基金公司“互联网化”,最后一起来分润。可以说,阿里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P4P广告、流量的生意、抽税、金融,都可以称为典型的“印钞机”模式,只要网站的访问量或业务足够大,就可以躺着数钱,赚钱一点都不累,但不是每个网站都适用这种轻松赚钱的模式,必须结合自己的业务场景。

而互联网公司用的最多的,则是被称为Freemium(免费增值)的盈利模式。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原文地址]

相关内容:

互联网怎么赚钱(一)

互联网怎么赚钱(二)

互联网怎么赚钱(三)

互联网怎么赚钱(四)

互联网怎么赚钱(五)

互联网怎么赚钱(六)

互联网怎么赚钱(番外篇:微信怎么赚钱)